红色教育传承党风家风,绿色工作培育家国情怀—水环境研究所 段平洲
党办
|
2019-12-02 14:40:00
横经召视草,记事翼鸿毛。礼义传家训,清新授紫毫。
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何以生平相,开怀宫锦袍。
这首诗是康熙皇帝深感陈廷敬的为官清正、一门多相,并且家风世代传承、经久不衰,有感而发所作。皇城相府坐落的山西,就是我的祖籍所在地。山西的历史厚重而斑斓,扑面而来的都是历史故事的沧桑气息。
古有王家大院王家人的诚斋公以实诚立身;司马光着《家范》,并言欲治国者,必先齐其家。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我认为,对家风的探索、思考过程,是追寻精神源泉、提升思想认识的过程,是汲取奋进力量、鼓足勇气前行的过程。
追溯到1929年,我的爷爷出生在山西的一个农村,虽然家境贫寒,战火纷飞,但受到山西革命根据地浓厚革命氛围的影响,他一直追求进步努力学习,在那个时代成为了少数的能认字、并写得一手好字的革命骨干。
在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我的爷爷进入了新华书店工作,这就更加使得我们这个家庭重视教育、重视文化。爷爷常说吃不穷,穿不穷,人不读书一世穷。因此,爷爷的四个子女都成了高学历的社会人才。他晚年的时候依然关心国家政治,坚信在一群怀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信念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下,国家的强盛指日可待。
1979年——我国恢复高考的第三个年头,我的父亲成功考入了河北大学中文系。父亲常说,如果不是有着爷爷的坚持教育、姐弟四人的互相督促,那个时代考上大学真的是难上加难。我想,正是因为爷爷的言传身教,我的父亲才在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党员教师,一干就是30多年。从参加工作起,父亲就开始了对党政策方针、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党史党政的研究和教学。他经常以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来勉励学生,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将党的最新政策、习主席最新的讲话传播给学生和基层干部。
如今我投身到生态环保事业之中,一方面我秉承了爷爷和父亲对我的期许,坚持读到了博士,另一方面我也投身到了科研和教育工作中,希望通过自己的成果和讲解,为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添砖加瓦。在中国环科院这个平台,需要我们低头做事,埋头钻研,只有积累出一定的科技成果,才能算真正践行了一代生态环保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人不忘常视履,处世牢记勤观我。我们需要真正将生态环境保护铁军精神发扬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事业之中,让红色家风代代相传。
从爷爷、父亲到我身上,三代人谆谆教诲的红色精神,冥冥之中似乎有一条纽带传承着,那就是红色家风、绿色工作互相交织的爱国热情。
水环境研究所 段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