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2019-03-15  来源:

【字体:

一、基本概况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所”)成立于1978年,是生态环境部直属公益性科研机构,也是我国最早开展环境保护科研的院所之一。自成立以来,一直以生态保护与农村环境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于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及应用性环境课题的研究。科研范围涵盖生态保护与修复、自然保护与生物多样性、农村环境管理、有毒有害化学品生态效应与污染控制、土壤污染防治、流域生态保护与水污染防治以及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7个领域,22个研究方向。依托相关研究成果,在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有机产品认证咨询、农用化学品环境安全评估、污染场地修复及环境工程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技术咨询工作。

二、研发平台

南京所已建成国家环境保护农药环境评价与污染控制、国家环境保护生物安全、国家环境保护土壤环境管理与污染控制三个部级重点实验室,装备了国内一流的仪器设备千余台(套)。建成福建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监测基地、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综合监测站、内蒙古科尔沁生态综合观测与生态资产增值试验站、土壤环境管理与污染控制野外研究基地、农药环境风险与监控野外试验基地、太湖流域生态环境研究基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研究示范基地等野外观测研究站。

  image.pngimage.png

image.png

 三、人才队伍

南京所现有在职职工444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高级职称140人、博士130人,30多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江苏省333人才培养计划”等高端人才库。形成了一支以知名专家为引领、各领域科研骨干为依托、青壮年科技人员为主体的创新人才队伍。

四、成果与奖励

建所四十年来,共完成大、中型项目千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200余篇,出版专着110余部,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40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0余项,“十二五”以来,全所共主持制订并由国家相关部委颁布实施了140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技术规范、技术政策等,为国家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各地的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五、主要研究领域

(一)流域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

紧密围绕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开展流域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领域的研究和技术咨询工作,为国家和地方水环境保护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流域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流域面源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流域水环境监控预警与生态风险管理、流域水污染治理高新技术研发等领域。涉及了饮用水、地下水、河流湖库等的流域保护、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大量水专项任务的承担,在流域水体净化与生态修复、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水环境监控预警与风险管理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曾承担“十一五”水专项:“太滆运河与湖荡水污染控制技术及工程示范课题”、“太湖流域水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示范”等课题级任务4项,子课题级任务6项;“十二五”水专项:“湖荡湿地重建与生态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课题”、“中俄跨境地区水环境风险监控预警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等课题级任务3项,子课题级任务8项。目前正在承担“十三五”水专项:“武南区域河湖水系综合调控与生态恢复技术集成与示范”等课题级任务2项,子课题级任务3项。研究区域分布在太湖、滇池、巢湖、松花江、淮河等流域。研发、集成40项关键技术,建成示范工程36个,申请、获得专利69项,制订标准、规范16项。通过环境部事业费项目、江苏省太湖治理科研项目、江苏省环保科研课题、江苏省渔业厅科研课题、中央级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等系列项目的实施,在长江经济带开展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饮用水源保护、黑臭河道治理、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环境风险预警等方面的研究,积累了大量数据,研发了大量实用性和操作性强、可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相关技术,示范区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土壤污染防治研究

涵盖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政策、法规,环境规划与区划,环境基准与标准,污染场地诊断、监测、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与设备研发等。牵头和参与环保部多项土壤环境管理办法、标准、技术规范及相关法规的编制,是我国首个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编制者,是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专项的主要技术依托和全国土壤污染详查的技术牵头单位,在全国最早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最早开展土壤环境功能区划研究,主持第一个污染场地土壤修复863重点项目,在土壤环境调查、风险评估及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方面引领行业科技发展。在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环境标准体系建设、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土壤污染防治技术体系等方面的多项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国家土壤环境管理决策,已成为环境保护部在土壤环境管理与污染防制顶层设计的重要技术支撑。在科技咨询与服务方面,共完成全国2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地方政府和企业委托的污染场地调查评估与修复工程项目300多项,承担的天津、靖江等地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场地调查监测与清理修复技术咨询工作,得到相关政府、单位的表彰。

(三)农村环境研究

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于开展我国农村重大环境问题、管理政策、生态文明创建、污染控制理论和治理技术研究与开发。曾先后开展了中国农村环境发展战略、农业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我国乡镇企业环境问题研究、乡镇企业环境经济政策研究和集镇城市化环境综合整治与规划等重要课题研究,是两次全国乡镇企业污染源调查的主要技术依托单位。

(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研究

主要开展危险废物鉴别、固废鉴别、涉危案件司法鉴定、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及危险废物无害化、减量化与资源化等相关研究。“十三五”期间参与了动态修订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危险废物鉴别标准修订、固体废物鉴别标准和危险废物鉴别规程制定。制定了大量标准、技术规范与指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为危险废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等的非法排放、倾倒、处置的环境司法、监督管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与赔偿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撑。现已完成危险废物鉴别项目8大行业100余项,司法鉴定及环境损害评估项目150余项,其中含中央环保督办环境污染案件30余项。

(五)有毒有害化学品生态效应与环境健康研究

主要开展农药等有毒有害化学品环境行为归趋、环境毒理及生态效应研究,农药环境安全评价与风险评价技术,农用化学品对水环境及农产品污染影响,持久性与环境激素类农药识别筛选技术,农用化学品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等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化学品生态环境影响及污染控制的研究工作。尤其在农药环境安全评价与污染控制技术方面,为国家农药环境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六)生态保护与气候变化响应研究

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国土空间优化布局、区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评估预警、矿产资源开发生态保护与环境监管、重点区域气候变化响应、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治理、主体功能区生态环境管控与政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等领域为国家和地方提供技术支撑。完成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顶层设计,制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全国各省(区、市)生态保护红线分布意见建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技术审核规程、基础调查与勘界定标技术规程、生态保护红线成效评估技术指南等,承担完成了多个省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控研究工作。

(七)自然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研究

以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求为出发点,主要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遗传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和生物安全研究,包括生物多样性观测、评估、保护战略、恢复等工作,形成自然保护区法规政策、标准规范、规划布局、监督管理、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生态影响评价等技术方法体系,建立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保护学科体系,建立转基因生物对自然生态系统风险评价与检测、监测技术体系,为生态环境部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和国家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安全议定书》和《名古屋议定书》等国际公约方面提供技术支撑。

(八)有机食品发展研究

在有机食品生态环境效益评估与监督、区域有机产业发展政策与规划、有机生产精准技术与产品品质、农田重金属污染土壤改良与修复,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等领域为国家和地方提供技术支撑。开展了基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环水生态(有机)农业空间格局的研究与示范。以农用地安全利用和绿色修复为核心,建立了农艺调控、种植业结构调整、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体系。构建生态(有机)农业环境效益评估技术体系。制定了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考核管理规定,组织开展了县域有机食品基地建设试点,为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考核与管理、有机食品发展的监督协调提供技术与管理支撑。

六、学术期刊

南京所主办的《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月刊)是及时报道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领域创新性成果的全国性学术期刊,在我国环境保护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期刊主要刊登区域环境与发展、自然保护与生态、污染控制与修复等相关的研究论文与综述。学报近年来连续被评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国内外重要刊库网收录。曾荣获全国优秀环境科技期刊,江苏省优秀期刊;荣获第二届江苏“十强科技期刊”,江苏省新闻出版广电政府奖报刊奖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