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基本情况
青海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前身为青海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2000年12月水科所按照省委办公厅青办发[2000]33号文件的要求,水科所改制为科技服务型企业,2018年更名为青海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水利水电科学领域的开发研究和成果推广、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检测、水利工程规划、大坝工程安全监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水土化学分析测试、土工、建材性能实验等。通过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18001:2007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具有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甲级、水利水电设计行业丙级、水资源论证乙级、水文水资源评价乙级、测绘丙级资质、水土保持乙级监测;以我院所属的青海省水利水电质量检测中心站、青海省灌溉试验中心、水利部水利科技推广中心青海工作站,流域水循环与生态环境保护省级重点实验室,青海省水资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搭建了良好的研发平台,成立了由王浩院士、康绍忠院士、高占义博士、贾绍凤博士、贺康宁博士等19名国内外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
我院工作定位于青海高原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研究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推广与技术服务,重点发展青海高原水利工程、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以及高值生态产业学科领域,解决相关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满足青藏高原水利工程建设、特色农牧业产业开发、生态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保障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和农牧业经济发展,同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自1964年就开始了灌溉排水、渠库防渗、混凝土等新材料材方面的研究、试验及检测工作,承担了多项科研课题、规划设计及工程质量检测工作,近十多年来在农村饮水安全、高效节水灌溉、草原灌溉、水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水利规划与设计等方面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多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五项,取得的青海省灌溉定额与灌溉制度、高效节水灌溉、水资源管理、水资源优化配置、人畜安全饮水等方面科研成果在我省水利建设中得到应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使我们这样一个改制研究所取得长足进步,为此,在2016年我公司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我院保持着与国内外科研院校交流合作,通过与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寒旱所、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以及美国德克萨司农业工程大学、瑞士国家自然科学院、日本东海大学、鸟取大学等国内外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成立了流域水循环与生态省级重点实验室,2003年水利部批准成立了青海省灌溉试验中心站,并以此为基础由科技部批准搭建了高寒干旱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服务平台,2010年批复成立了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青海省推广工作站,形成了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水利工程、材料科学、资源环境科学技术等四个一级学科,农业工程、复合材料、水处理、环境水利、农牧区供水和环境工程等七个二级学科,开展了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学、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环境友好材料、给水处理、环境水利与评价、水资源保护、村镇供水工程、环境修复工程等九个方向的科技研究,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批科研人员,为水科所科研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6年青海省科技厅、省发展和改革委会员、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财政厅共同批复成立了青海省水资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根据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针对水利产业发展的重点,开展水资源高效利用、水资源合理配置、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水利工程质量、农田水利规划、人饮安全等六个研发方向以及拓展的新能源在水利工程的应用等业务,进行行业及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技术扩散与转移,以期形成水信息采集与处理、流域水文模拟、水资源合理配置及管理、灌区智能化管理、淤泥污泥资源化及水生态修复、污水处理技术、水利工程安全质量控制、规划设计关键技术等6个技术集群。
二、机构设置
三、队伍建设
有职工200余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2人,高级职称12 人,中级职称15 人,初级职称68 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西部访问学者”3人,水利部“5151”人才1人,青海省优秀学科带头人1人,全国星火科技先进个人1人,青海省农业科技先进个人1人。近年来,邀请美国得克萨斯农业工程大学、瑞士联邦科学院、瑞典皇家大学、日本东海大学、茨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水利水电研究院等多家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大学到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拿出了不少高质量科研成果,为实验室队伍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主要业绩
青海省水科院是我省唯一一家开展水利科研的科研院所转制科技型企业,依托高寒干旱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服务平台、流域水循环与生态省级重点实验室、水利部青海省灌溉试验中心站等科研技术平台,开展水利水电、生态环境、水资源、农田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完成了国家“九五”、“十五”科技攻关、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水利部“948”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科技部对外科技合作交流项目、科技部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青海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其中包括《灌区管理技术研究》、《劣质水处理关键技术研究》、《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及生态环境保护究》、“九五”国家攻关课题《柴达木盆地种植业发展能力及节水生产农业的示范试验》、《柴达木盆地农业节水技术试验示范》、国家“十五”“十一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防沙治沙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柴达木盆地农田与草地退化植被恢复技术示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香日德流域生态需水量研究》;水利部公益性科研课题《柴达木水权实施与灌区精细管理技术研究》、《柴达木盆地主要生态系统生态耗水规律研究》、青海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柴达木盆地绿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等课题,成果已在青海海西州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内陆河流域规划、水中长期规划中得到应用。
五、主要成果
近年来,完成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十五”、“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水利部行业专项以及青海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二十多项课题研究,其中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柴达木盆地工业和城市的水资源供求关系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柴达木盆地农业节水技术试验示范》、《柴达木盆地重大问题研究》、《青海河湟谷地黄土干旱荒坡生态恢复研究与示范》和“十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柴达木盆地退化农田草地植被恢复技术试验示范(都兰)》分别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完成的青海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柴达木盆地绿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完成的青海省科技攻关项目《三江源区沙漠化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等三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劣质水处理关键技术研究》、《新型渠系防渗材料关键技术研究》、《乌兰县赛纳村节水型现代农业技术示范(一期)》等课题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 8篇;专着2部,专利4项;基础数据汇编4部。
近年来完成的主要成果
序号 | 项目(论文)名称 | 成果等级 |
1 | 青海省科技攻关项目《三江源区沙漠化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 | 国际先进 |
2 | “十五” 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柴达木盆地农田与草地退化植被恢复技术及示范》 | 国际先进 |
3 | 青海省科技攻关项目《劣质水处理关键技术研究》 | 国内领先 |
4 | 青海省科技攻关项目《新型渠系防渗材料关键技术研究》 | 国内领先 |
5 | 《乌兰县赛纳村节水型现代农业技术示范(一期)》 | 国内领先 |
6 | 青海省科技攻关项目《青藏铁路防沙治沙关键技术研究》 | 国内领先 |
7 | 青海省省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灌区管理技术研究》 | 国内先进 |
8 | 《五十年来西宁地区环境变化与湟水流域水循环关系研究》 | 国内先进 |
9 | 《西宁周边沟道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验示范研究》 | 国内先进 |
10 | 《青南牧区饮水安全技术》 | 国内先进 |
六、获得荣誉
曾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四等奖1项;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成果奖1项,青海省优秀论文奖3项;水利厅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先后被评为青海省模范集体、全国水利科技先进单位、青海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青海省用人环境先进单位、全国水利系统劳动人事教育工作先进集体、青海省先进基层党组织、青海省先进工会组织、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全国水利系统模范职工之家、青海省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青海省江河源杯综合奖先进单位、城西区文明单位、城西区平安单位。
近年来获得的主要奖项
成果名称 | 获得奖项等次 |
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柴达木盆地技术灌溉技术开发与示范》 | 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国家科技攻关西部大开发专项《柴达木盆地农业节水技术试验示范》 | 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柴达木盆地重大问题研究》 | 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江河源主要生态区生态恢复研究与示范”专题四《青海河湟谷地黄土干旱荒坡生态恢复研究与示范》 | 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十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柴达木盆地退化农田草地植被恢复技术试验示范(都兰)》 | 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柴达木盆地工业和城市的水资源供求关系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 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