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理工大学
一、学校基本概况
重庆理工大学始建于1940年,是西南地区唯一具有兵工背景的本科院校。现有省部级重点学科1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5个、硕士专业学位点14个,本科专业63个。现有各类在校生28000余人,是全国就业50强高校、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现有教职工1700余人,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国家级及省部级高层次人才200余人次。建有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1个,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9项。建有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平台42个、教学科研团队24个,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137项。省部级研发平台实现工科学院全覆盖。
学校与九龙坡区合作打造重庆清研理工创业谷,与巴南区共同谋划打造“环理工大学双创科技生态圈”,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提供平台。特别是与两江新区合作成立的两江国际学院和两江人工智能学院位于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核心区域,将为重庆智能产业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校地合作推进有序、成效显着,示范辐射效益明显,区位优势不可替代。
二、学科优势
学校现有63个本科专业中工科专业33个;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15个、特色学科专业群5个,重庆市应用转型试点专业3个,重庆市一流专业4个,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特色专业建设项目4个,校级品牌专业7个。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兵工行业发展需求,坚持政产学研结合,走出一条独特的产学研合作办学特色的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之路。学校成功探索了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校所合作、国际合作及军民融合等多种办学形式,逐步形成了战略联盟式、平台共建与资源共享式、模拟企业化、“创业特区”式等协同育人模式。联合九龙坡区政府、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等共同成立了重庆汽车智能制造与检测产业技术研究院、重庆高创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共性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携手巴南区政府和九龙坡区政府等分别打造了极速超越创客空间、重庆清研理工创业谷等国家级众创空间。
环境化工学科方面,共有教职员工68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0人,具有博士学位51人。其中国家科技部科技特派员1名,联合国化学武器核查员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本学科已经形成了“环境化工”、“生物化工”、“材料化工”等优势学科方向,建有“重庆市化工废水处理与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共5个省部级科研基地。针对目前重庆化工环保产业急需解决的高附加值化工新产品比重低、化工生产能耗高污染重等问题,本学科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应用研究和产学研合作,尤其在化工过程污染控制、化工过程装备设计研发、化工新材料制备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在支撑我市传统化工产业升级改造、特色资源高效利用、环保装备产业发展、工业污染控制等领域发挥技术优势和智力支撑。
三、主要科研成果
一、高氨氮废水处理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近年来,重庆理工大学致力于环境功能微生物和新型生物膜技术的创新研究,拓展其在高氨氮废水污染防治领域中的应用。国内外首创性地开发了基于全好氧脱氮菌剂为核心的污水处理工艺,用于畜禽养殖类高氨氮废水资源化技术、用于工业类高氨氮废水达标处理及资源化技术。重庆理工大学在高氨氮废水治理方面开展的工程应用包括重庆69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养猪废水资源化利用、重庆木犴生猪养殖有限公司养猪废水资源化利用及河北海力香料股份有限公司化工合成废水处理项目。
可提供支撑的研究成果:
(1)高氨氮废水处理专用全好氧脱氮菌剂的研制与应用;
(2)全好氧污水处理工艺及资源化技术的研制与应用;
(3)畜禽养殖类高氨氮废水资源化利用;
(4)工业类高氨氮废水(化工合成、制药、屠宰、食品加工等)达标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二、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关键技术与应用
近年来,重庆理工大学致力于化工废水的高效处理技术与理论创新研究,包括以稀土元素掺杂TiO2作为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氧化法、电化学氧化法以及臭氧氧化法,目前主要致力于臭氧氧化过程中臭氧催化材料的研发、新型臭氧体系的提出以及臭氧反应器的设计,以拓宽其在难降解有机废水污染防治领域中的应用。国内外广泛的利用臭氧氧化技术以结合催化剂、膜处理等综合多相体系,用于化工废水以及垃圾渗滤液等难降解有机废水的达标处理。重庆理工大学在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方面开展的工程应用包括重庆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协同创新中心垃圾渗滤液的达标处理、重庆远达环保有限公司化工废水治理及重庆民丰化工有限公司制药废水的有效处理等项目。
可提供支撑的研究成果:
(1)垃圾焚烧发电厂渗滤液处理新工艺与装备研发;
(2)射流气动旋流雾化高效脱氨吸收系统装备;
(3)化工、制药等产业难降解废水高级氧化(催化臭氧化、光催化、电化学氧化)处理工艺与装备;
(4)电镀工业废水资源化处理工艺与装备。
三、农村污水处理成套装备研发与应用
近年来,重庆理工大学致力于低能耗污水处理技术和分散型污水处理装置的创新研究,拓展其在农村污染防治领域中的应用。与重庆川仪合作,国内外首创性地开发了基于三维结构新型生物转盘为核心的污水处理工艺,用于村镇废水分散化处理技术、工业园区污水处理技术、河道流域综合治理截污控污应用技术。重庆川仪在污水治理方面在国内有近百座项目应用,包括重庆市永川区11场镇的村镇分散化污水处理项目、重庆北部新区横川工业园区污水处理项目及重庆市九龙坡区梁滩河强化生物预处理工程。
可提供支撑的研究成果:
(1)集成化污水处理装置研制与应用;
(2)微污染源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3)分散性污水处理工程的研究与应用。
一体式生物转盘污水处理集成装备 特种功能菌剂盘片挂膜
四、工业重金属废水处理工艺研发与应用
重庆理工大学在重金属吸附剂的研制与工业重金属废水处理工艺的研发等领域实现了创新性突破。研制了极速超容量重金属吸附剂,其处理速度快,精度高,产品技术已达国内重金属处理技术先进水平。以极速超容量重金属吸附剂为核心的废水处理工艺不仅可实现废水快速达标排放,而且污泥量极少,极大地降低废水处理成本。
可提供支撑的研究成果:
(1)极速超容量重金属吸附剂的研制与应用;
(2)工业类重金属废水(电镀业、有色金属冶炼、线路板、垃圾焚烧厂等)达标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五、水环境领域重金属迁移转化规律及通量模型构建
重庆理工大学常年致力于水环境中重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先后对喀斯特地区(贵州乌江流域)物质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环境效应进行研究,对乌江流域阿哈水库系统中汞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不同形态汞迁移转化规律进行研究;对三峡库区典型支流水库长寿湖汞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以及三峡水库消落带季节性植被对土壤(底泥)汞的活化效应开展详细研究。在水库汞迁移转化、汞源/汇规律以及通量模型的构建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研究成果包括:
(1)水体-土壤-大气重金属迁移转化特征及源/汇规律
(2)重金属环境与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3)不同相态介质间重金属通量模型的构建
六、含铅污染土壤稳定化协同修复技术研发与应用
近年来,重庆理工大学致力于场地环境风险评估、污染土壤治理修复及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研究。通过发挥不同处置药剂的协同作用及污染土壤前处理工艺研究,研发的含铅污染土壤稳定化协同修复技术用于修复含铅污染土壤,具有处置效果好,药剂成本低的优点。该含铅污染土壤稳定化协同修复方面开展的工程应用包括某内燃机厂原址3800立方米污染土壤处置、某蓄电池厂300吨含铅污染土壤处置以及某金属材料公司原址20000立方米含铅污染土壤处置。该技术实现药剂综合成本相比于同类型处置药剂节约35%。
可提供支撑的研究成果:
(1)含铅污染土壤稳定化协同修复药剂的研制与应用;
(2)含铅污染土壤固化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3)场地污染土壤成套淋洗装备研发及应用示范;
(4)污染土壤终端处置设施需求分析;
(5)重金属污染地块土壤修复技术规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