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2019-02-13  来源: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字体: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与指示精神,切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的决策部署,生态环境部联合相关部委正在组建“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整合优势科研单位与科研团队,创新机制、形成合力,全面提升长江保护修复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整体性。本公众号推出“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共建单位巡礼”专栏,系统展示共建单位的相关研究基础与成就。本期介绍单位为: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微信图片_20190214180123.jpg

一、基本概况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76年,是安徽省环保厅直属事业单位,目前加挂安徽省环境规划院和安徽省环境工程咨询设计院牌子。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长期以来从事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环保技术研发,承担全省环境保护中长期规划、流域或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绩效评估工作,开展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和“三线一单”划分、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以及重要领域、重大环保工程投资效益评估和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形成了一大批知识创新成果。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拥有与合肥工业大学合作办学的环境工程与环境科学专业硕士培养点,是安徽省人社厅批准的全省30个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之一,同时是生态环境部向全国推荐的首批12个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构之一。

微信图片_20190214180204.jpg

二、人才队伍与部门设置

全院现有职工82人,其中90%以上是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以上人员有3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6人);有博士学位人员15人,硕士学位人员29人。

院内设9个部门,3个管理部门分别为:办公室(党总支办)、科研发展部、财务管理部;6个业务研究所分别为: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安徽省清洁生产中心/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中心)、水环境科学研究所(安徽省污水处理重点实验室)、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声环境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所、土壤与固废环境研究所、环境规划研究所。形成了以环境综合研究(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和环境要素研究(水、气、土壤、生态)相结合的内部架构。

三、研发平台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以“安徽省污水处理重点实验室”为基础,建设“安徽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在水环境(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土壤环境修复等领域加强软硬件建设,加快与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有关的实验室检测认证,力争成为全省环保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环境管理和技术研发平台。

依托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淮河流域水质改善与水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沙颍河下游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水质改善集成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课题,在颍上县建立了野外试验站,系统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研究。

微信图片_20190214180245.jpg

依托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巢湖派河小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与湖体富营养化管控关键技术应用推广项目——清水廊道(水质保障和污染负荷湿地削减)技术综合验证及应用推广课题,在肥西县建立野外试验站,系统开展重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

建立了“区域生态与GIS实验室”。以省内重点区域、流域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GIS的人类活动主导下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过程的演变规律及其调控机理研究,为省环保厅相关管理决策的制定、解决全省和区域性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四、主要研究领域

(一)重金属河流综合治理研究

针对巢湖部分入湖河流基流缺失后部分河段演化为排污通道的共性问题,在有效削减入河污染负荷的同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实施多源补水,修复河道生态系统和自净能力,多管齐下削减入湖污染负荷,系统开展了污水厂尾水深度净化、地表径流调蓄净化、生态补水河湖一体化、多源补水调度优化、湿地型河道构建等关键技术研究,依托十五里河/塘西河综合治理开展示范工程建设,形成缺乏生态基流重污染河流入湖污染负荷削减的技术体系,为减轻巢湖西半湖富营养化提供有效支撑。

(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研究 

针对安徽省沙颍河中下游平原低洼区红薯淀粉生产、集约化农业、农村混合污水等污染贡献大,资源循环利用率低,水质达标难度大等难题,研发并集成红薯淀粉低污染生产方式、农业清洁生产绿色种养加工一体化、农村污水生态净化与典型支流水质改善等技术,构建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系统控制与管理模式,通过示范工程带动流域重大治污依托工程的实施,实现区域内污染负荷显着削减,有力支撑沙颍河入淮河干流水质稳定达标。

(三)大气污染防治研究

研究安徽省大气污染形成机制,研发大气污染防治关键技术。构建了安徽省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研究了安徽省大气污染源的分布特征;建立适合安徽省的大气污染扩散模拟系统,形成了安徽省重污染性天气监测评估与预报关键技术体系,为大气环境质量评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研究雾霾的主要成分和成因,分析不同污染程度下,空气颗粒物主要贡献来源,提出空气污染控制的对策建议,助力我省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在全面掌握全省大气污染物排放现状的基础上,实时提供相关数据和重要政策和技术建议,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大气环境保护技术与管理支撑。

微信图片_20190214180332.jpg

(四)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研究 

围绕安徽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现状调查与评估课题,对安徽省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管理状况、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水源地水质水量状况、水源地存在的环境问题、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实地调查研究,逐步完善安徽省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技术体系,为全省主要水源地各类突发污染事故预警预报和应急响应提供技术支撑。

(五)生态环境领域

按照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和人类活动影响强度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全省地理空间区域的划分,提出全省生态功能区划,为全省生态环境分区管理以及省域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规划奠定科学基础。构建了空间体系完整、分类分区明确、生态功能显着、管制策略清晰的生态保护体系,完成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为全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提供了重要支撑。助力安徽生态强省建设,按照国家级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和考核指标,立足市县特色,以保障生态安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根本,为全省市县级生态创建规划提供咨询服务,完成了一大批市、县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的编制,促进了示范市(县)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六)土壤环境管理和场地修复研究

依托多项土壤修复示范场地的建立,探索形成典型农药厂和化工企业场地生物阻控技术评价体系与方法。在风险阻控的全流程监控体系建设过程中,深入研制可视化、可操控的监测设备,不断推进风险阻控体系的运行及维护技术方法。

微信图片_20190214180402.jpg

(七)环境保护规划领域

主持编制了安徽省环境保护中长期环保规划、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不同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全省大气、土壤、重金属、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行动规划;承担完成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环境保护规划、皖西革命老区环境保护规划、安徽省良好湖泊生态保护规划、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环境后评估研究和安徽省经济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等;此外,在专项规划和纵向研究领域也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包括水源地保护相关规划、自然保护区基础状况调查、生物多样性评估、不达标水体达标方案、区域重点行业企业水污染防治专项整治方案等一系列规划方案的编制。

微信图片_2019021418042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