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2019-03-15  来源:

【字体: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与指示精神,切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的决策部署,生态环境部联合相关部委正在组建“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整合优势科研单位与科研团队,创新机制、形成合力,全面提升长江保护修复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整体性。本公众号推出“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共建单位巡礼”专栏,系统展示共建单位的相关研究基础与成就。本期介绍单位为: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微信图片_20190214172802.jpg

基本情况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简称长科院)始建于1951年,是国家非营利性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隶属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科院为国家水利事业长江流域保护、治理、开发与管理提供科技支撑,同时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相关行业,以水利水电科学研究为主提供科技服务。

微信图片_20190214172834.jpg

微信图片_20190214172848.jpg

长科院院部大楼、科创大厦

人才储备

长科院在职职工8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近480人,博士220余人,硕士280余人。现有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部级人选5人,水利青年科技英才1人,享受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5人,湖北省重大人才工程“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首批培养人选1人,湖北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人,形成了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主、博士硕士等青年骨干的高素质科技队伍。


部门设置

长科院下设6个职能部门、17个研究所(中心、分院)、3个综合保障单位,下属1个科技企业,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研究生部。研究范围涵盖流域水环境、生态修复、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防洪抗旱与减灾、河流泥沙与江湖治理、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工程安全与灾害防治、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农业水利、国际河流管理、工程水力学、水工机构与建筑材料、土工与渗流、岩石力学与工程、基础处理、爆破与抗震、工程质量检测、机电控制设备、水工仪器与自动化,以及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化技术应用等。


学术期刊

长科院主办学术期刊——《长江科学院院报》,创刊于1984年10月,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全国水利系统优秀期刊。主要栏目有:健康长江、江湖泥沙与治理、水资源与环境、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防洪减灾、野外科学考察与观测、工程安全与灾害防治、农业水利、水力学、岩土工程、水工结构与材料、信息技术应用、仪器设备与测试技术、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等。

微信图片_20190214172923.jpg

长江科学院院报

研发平台

长科院在武汉、宜昌、重庆、青海等地建有科研基地,总占地面积近90万m2,拥有防洪、河工、水工、岩土等各类物理模型试验大厅和大型水槽10余座,各种科研仪器设备4000余台(套)。依托长科院建设的科技创新平台包括国家大坝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湖保护与水安全保障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水利部江湖治理与防洪重点实验室、水利部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水利部水工程安全与病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利部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长江科技推广示范基地、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市智慧流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微信图片_20190214172945.jpg

沌口科研基地

微信图片_20190214173007.jpg

九万方科研基地

荣誉奖励情况

长科院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大禹水利科学进步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等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4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30余项。

生态环境方面科研成果

在生态环境方面,长科院设立专门研究机构-流域水环境研究所,近年来,在生态环境方面长科院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基金类项目20余项,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工程及政策咨询类项目16项。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30余篇,出版《全球水安全研究译丛》丛书1套(10部),专着6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主要技术和咨询业绩简介如下:

01 水环境治理技术

研发了湖库水体富营养化一体化防治技术,采用污染底泥生态覆盖、水体营养盐原位快速削减、水面藻类杀灭与底泥种藻抑制等措施,切断藻类水华的营养来源,通过藻类的抑生杀灭和营养盐的逐步削减,使受污染湖库水环境质量和功能得以恢复维持。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开展了科技部、国家基金、部委项目近10项,获得核心技术获专利9项,拥有原型产品和升级版产品,拥有水利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证书2份。

微信图片_20190214173053.jpg

湖库富营养化一体化防治技术原理示意图

微信图片_20190214173117.jpg

“封闭水域大型移动式水质净化系统”模型及示范现场

因地制宜地提出水资源综合保护技术体系,对雨污分流及水污染治理工程、生态沟渠治理工程、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进行设计。其中设计的“哈达河水库水资源综合保护工程”项目被列入2016年鸡西市十件民生实事之一。

微信图片_20190214173135.jpg

哈达河水库水资源综合保护工程设计

02 土壤修复技术

研发了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理的生态水利技术,充分利用农田水利设施,把农艺修复措施和生态修复技术有机结合,将污染农田土壤中重金属逐步洗脱转移和退水排出,转入水体进行处理,同时对残留态重金属实施阻控,优化集成了土壤环保淋洗、淋出液电动强排、退水重金属生态渠塘净化和田间水肥调控等相互衔接的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生态水利修复技术。

微信图片_20190214173148.jpg

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生态水利修复技术思路及实施流程示意图

微信图片_20190214173204.jpg

电动退水脱除重金属装置示意图及现场应用

微信图片_20190214173237.jpg

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生态水利修复技术示范现场

03 农村水电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在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农村水电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及保护对策研究”资助下,系统地对长江流域典型农村水电站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调查及综合评价研究;针对坝式和引水式农村水电站提出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生态足迹评价方法的新思路,并开发了评价软件,较好的解决了农村水电站生态环境效应难以定量评价的问题;提出了柔性双管引水发电蓄水一体化设备设计方法,可有效解决山区小型水电站修建过程中对山体坡面的开挖和弃渣堆放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微信图片_20190214173251.jpg

农村水电站生态环境影响综合效应

微信图片_20190214173317.jpg

农村水电站评价模型及评价软件 

微信图片_20190214173344.jpg

 柔性双管引发水电蓄水一体化设备示意图

04 水生态环境模拟技术

针对三峡库区、白鹤滩库区、丹江口库区、宗通卡库区、长江朱沱段、长江武汉段、汉江中下游、大东湖水网等不同水域,分别建立了一二三维水生态环境数学模型。重点考虑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与吸附解吸特性、藻类的生长繁殖规律等,开展了纳污能力计算、水质模拟及污染物溯源、藻类水华预警、富营养化评估及防治、栖息地塑造、生态水文模拟等工作,定量评估了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

微信图片_20190214173401.jpg

大东湖水网连通的生态水文模拟结果

微信图片_20190214173418.jpg

丹江口库区水质模拟

微信图片_20190214173440.jpg

白鹤滩库区TP、宗通卡库区As浓度及汉江中下游藻类模拟

05 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咨询

落实长江大保护理念,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开展了“支持推进河长制、促进长江经济带的水生态保护”、“流域管理与河长制协同推进模式”、“武汉市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的对策”等研究;开展了长江经济带(安徽与江苏)入河排污口核查监测,设定了长江流域控制性断面监测水质指标及阈值,参与编制了贵州省级河湖、湖南省省级河湖、江西省省级河湖等“一河(湖)一策”实施方案,以及青海省三江源国家公园水文水生态监测规划。

微信图片_20190214173456.jpg

贵州省河长制“一河(湖)一策实施方案”

06 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维护

拥有水质、土壤、水生生物、微生物、河道生境等检测、鉴定和测量设备90余台(套),拥有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国家计量认证证书,检测指标已覆盖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的全部109项水质指标。

受托建设并运行维护“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水质监测中心实验室”;受托开展“柬埔寨国家水资源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实验室规划与建设、方案设计、运行维护与人员培训技术服务;受托对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水质检测中心实验室人员进行了检测操作培训。

微信图片_20190214173514.jpg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水质监测中心实验室